历史渊源
马金姚家扛灯,又名宫灯,是宫廷彩灯的一种,始于唐代,盛于宋元。马金扛灯又以姚家(现为姚家一村,姚家二村二个行政村)有扛灯。据普查有关扛灯流传,有两种说法:其一,史载,大舜生于姚墟,因此姚氏之后乃舜之后裔:故获迎宫灯之殊荣。其二,据史载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蝗灾,官民焚释祝,坐视蝗虫食苗而不敢捕灭。宰相姚崇派御史分道灭蝗,设夜火,坎其旁,且焚且埋。汴州刺史倪若水迷信天灾,拒不应命,姚宗责之曰:“坐视蝗虫食苗,恶而不救,粮食无收,刺史如之何?”姚崇下令在田野掌灯数万只,引蝗自灭。数日,得死蝗十四万石,山东之民免为饿殍。百姓自发举行扛灯庆祝,以谢姚崇之功。嗣后,姚氏后裔为纪念先贤爱民之举,每年正月都制作扛灯巡村游至田间,一为纪念先祖,二为来年庄稼免受其天灾,有个好收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姚家扛灯地理位置
马金镇座落于浙、皖、赣三省交界的浙江西部,镇域面积153.3平方公里,总人口33320人。53个行政村。为开化的第二大镇,钱江源头第一古镇。该镇是县、市级民间艺术之乡,县、市定点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区,开化县第一个实施“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的先进单位。
马金镇姚家村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总人口2400人,西北与风光旖旎的黄山接壤,东北与碧波荡漾的千岛湖相邻,西南接道教圣地“三清山”,著名的“钱江源头”马金溪穿村而过,205国道贯穿全镇,在这区域优势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浙西山区,传承着一种古朴优美的民间舞蹈。
扛灯特色
一架扛灯集编竹、工艺、剪纸、绘画艺术为一体,是一件不可多得民间工艺品。一架扛灯一台戏。如“天官赐福”“文王拉车”“桃园结义”“九世同堂”“郭子仪拜寿”等等,戏中人物栩栩如生,堪称一绝,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姚村“灯日”都要举行抬扛灯活动,扛灯由两人抬一架,旁边有宫灯伴随,后有吹鼓手跟随,一路吹吹打打,游遍全村,穿棱在田间,直到深夜灯会结束,人流戏散。
姚家扛灯制作工艺
马金姚家扛灯:有八架之多。以“福禄寿禧,吉祥如意”八字为主题。以传统戏剧故事为内容,以人物形象为主体。扛灯分三部分组成。台脚、台面、人物。台脚底架,用木料做成,台面即戏台用蔑片扎骨架,四周框边饰为彩色纸剪图案,人物头像制作先用樟木模型糊纸,然后取出木模,在空壳人头面上画脸谱,戴冠穿袍,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姚家扛灯传承人
姚有根(59岁)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