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埠 烽烟火种——古镇华埠的红色基因-九游会电竞

 九游会电竞开化新闻网

千年古埠 烽烟火种——古镇华埠的红色基因

2020年11月9日 11:02

  古老的华埠镇,从战火中走来。

  她曾敢为天下先,开辟了红色贸易路线,她曾参与并见证了一支军队的诞生,她也曾在炮火中粉身碎骨并顽强地站立起来。她从苦难中崛起,带着自豪的口吻,向众人述说着令人惊叹的辉煌。

  红色贸易粉碎封锁

  算起来,这已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了,江申甫那时候只有六岁,他的父亲江子进原是华埠镇德裕堂大药房的一名伙计。后来,由于某种秘密的原因,江子进离开华埠镇去了桐村,为德裕堂开了一间分号。

  那是一个特别的年代,从1930年11月至1934年底,蒋介石纠集重兵向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等连续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同时在经济上亦实行最严厉的封锁,国共两党势同水火。1931年5月间,国民党当局颁发了《封锁匪区纲要》《赣东食盐买卖运输查禁法》等一系列禁令,其中《开化县计口授盐法》规定,每口每日食盐八钱,百口之区每十天需盐五十斤,由乡长出具凭证经稽核盖戳向盐栈缴价购盐,再由乡长将盐设立公售处随时发售居民。国民党希冀通过这一系列的封锁政策斩断闽浙皖赣苏区的食盐、布匹、西药、文具等物资供应。对此,苏区一边积极开展自力更生,一面广泛发展对外贸易,当时的华埠镇,就成为了一个尤为重要的贸易窗口。

  华埠镇是一个商业集散中心,光盐仓就有7个,不仅要供应本地,还要满足江西德兴、乐平、玉山的西北山区,以及皖南等地用盐。此外,县府与地方势力互相勾结,阳奉阴违,致使国民党的封锁政策在这里名存实亡。苏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采取措施,派人组织运盐队,开辟苏区通往华埠的运盐路线。自此,华埠镇的红色贸易,犹如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开来。

  江子进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利用药店掌柜的身份,穿梭于华埠和桐村之间,为苏区运送物资。由于桐村不像华埠驻扎有国民党军队和警察署,它就成为了一个绝好的中转站。江子进从华埠的德裕堂运进一些物品,再设法将这些东西运往苏区。

  当时华埠往苏区的贸易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从桐村、徐家村到江西的源头,再到马岭;另一条是从青阳、岩村到江西大举村,再到马岭。许多人秘密地加入了运送物资的队伍,他们昼伏夜出,走山路、抄小道,避开岗哨和关卡,为苏区送去了食盐、日用品和一些军用物资,并运回了苏区的大米、猪肉、皮毛、茶叶及莲子等物品。

  从1931年初到1934年底,诸如江子进这样的华埠人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数百万斤食盐,和大量的医药、布匹与军事物资。华埠商界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在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的统战下,为苏区革命贡献了力量。当时红色贸易沿线一系列乡镇的广大人民群众,几乎每乡都有数百人参加运盐行列,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色铁流汇集于此

斗转星移,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卢沟桥的那场激战传遍了中华大地,自此,国内局势发生了转变。1938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开化县华埠镇的江西会馆万寿宫内座无虚席,就连帘台上也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他们都来自于开化各界的“抗日后援会”,今日一聚,只为迎接一名将军的到来。

陈毅曾驻扎在香泡树底 资料图片

  将军名叫陈毅,他身负着集结组编新四军,以及组建各支队下属的团、营之重任。由于开化处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又有着坚实的中共党组织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和闽浙皖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开化又处于敌占区后方,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因此被确定为新四军江南各支队的集结组编地。在开化各乡镇中,华埠作为“五县三省”集中地成为了司令部驻扎地的首选。

  彼时,中华民族正被日渐猖狂的日本侵略者触动着越来越紧绷的神经,统一抗日,是全国人民内心深处的企盼,开化人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陈毅将军的欢迎会非常成功,无人不被这位英姿飒爽且平易近人的将军所折服。当日,陈毅在会场上慷慨激昂地作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演讲,使得台下的群众掌声如雷。当时,在场的一位名叫吾瑞柏的私塾老师写下了一首题为《陈毅将军经华埠北上》的诗,表达了心中的钦慕之情:“七月卢沟战火燃,应时救国扫烽烟。龙城飞将挥戈进,鼠穴倭奴落马前。抗战不输裴度策,行军常怀武侯篇。他年我上芹阳岭,犹忆将军风度翩。”

  当年,陈毅率一支队司令部机关,以及战地服务团三十余人,驻扎在一所百年老屋——谢家弄大院。因为这所住宅被一棵香泡树遮住了大半个院子,故而镇上的人们都叫这里香泡树底。虽然当年陈将军亲笔留在墙上的墙标已经不见踪影,但有老人还能回忆出其内容是“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就在这棵香泡树下,陈毅将军完成了新四军一、二、三支队的集结,各个地方的游击队向华埠镇集合,为抗日注入了新的血液。

  红色印记永不磨灭

  七七亭静静地伫立在橙山林园南侧的山麓上,与这里逶迤的山势和翠绿的浓荫融为一体,成为这座山上一道特殊的风景。在亭子的后方,是华埠镇抗日名将吕公良烈士的墓地,它和亭中那块抗战阵亡纪念碑一起,被永远地封存于此。青山有幸埋忠骨,吕公良于1903年出生于华埠,毕业于黄埔军校,历任排长、连长、参谋长、中将师长,曾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立下赫赫战功,于1944年在保卫河南许昌战役中,不幸壮烈殉国,年仅四十二岁。

  这个亭子是为了纪念七七事变而建造的,当年陈毅将军率领新四军离开华埠以后,小镇人民便开始建造此亭,而当亭子竣工之时,正值七七事变一周年,那时候回乡探亲的吕公良将军还为此专门写下了“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九个字。时至今日,碑文依然清晰,而石碑就立在亭中,以供后人敬仰。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曾经有多少能人志士为抗击外侮而挥洒献血,他们为国舍家,用生命点燃漆黑的夜空,最终化作了纪念碑上那一个个陌生的名字,留下了最后的咏叹和永远的辉煌。而孕育出诸如吕公良这样英勇将士的华埠镇,在战争年代曾经拥有过难以磨灭的印记。

  1942年8月8日,日本侵略者的战机突然出现在华埠镇的上空,疯狂向镇区轰炸扫射,十余位平民当场丧生。8月9日,日寇兵分两路进袭华埠,残暴实施奸杀掳掠,仅仅两天时间,华埠镇死亡平民达96人。日寇在撤退时,放火烧毁全镇商店和居民房屋达到2727间。同时,敌机在青山底上空投放了细菌弹数枚,从而导致镇区范围内瘟疫蔓延,诸如霍乱、疟疾、疥疮、皮肤溃烂等症状的受害者达四千余人。

东进健儿聚山城 资料图片

  在劫难中,华埠昔日繁华的闹市毁于一旦,曾经精雕细缕的古屋民居,在熊熊大火里化为灰烬,几代人近千年积累的富庶,终究无法抵挡炮火的流毒。经此一难,一度被人们誉为“小上海”的繁华商埠,已成为绝笔,富庶的小镇化为废墟,在哀鸿遍野中奄奄一息。由于贸易中断、盐仓被毁,当逃难的乡民重返故乡时,还面临着无盐下锅的困境。窘迫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抗战的胜利。小镇的经济,虽稍有恢复,但已很难再现昔日辉煌。解放以后,华埠镇的工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很快成为开化的工业重镇。如今,古老的华埠镇,留给世人更多的,是它现代化的气息。

  今天,当我们走在兴华街这样的老街里,依旧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撞击。虽然旧貌不再,但是精神长存,这个昔日繁华的商埠,改头换面之后,依然是一位热情睿智的商贾,他富于冒险、热血而淳厚,他心胸开阔、海纳百川。

来源:   作者:《走读钱江源》摄制组   编辑:郑冬红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