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二:谁是补刀者?-九游会电竞

 九游会电竞开化新闻网

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二:谁是补刀者?

2020年12月1日 16:36

让罗某“社会性死亡”的梁颖,在事件反转之后,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网络暴力;污蔑老师体罚孩子致吐血的家长,在事件澄清之后也受到了网友谩骂;“清华学姐”在道歉之后,受到网友关于身材、长相和分数的抨击……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结合数起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大致路径:爆料者挑起话题——“吃瓜群众”网络围观——“好事之徒”煽动舆论——网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现反转——爆料者遭遇舆论反噬——舆论泛化谩骂——社会撕裂加剧。

2018年,四川德阳的女医生因为与两个未成年人发生冲突遭到“人肉搜索”,后服药自杀。从事发到去世,只有短短5天时间。在她去世之后,曾经对她“人肉搜索”和攻击的人,开始转头去攻击两个未成年人。一个人的言语不至于杀人,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当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开始爱你。”近段时间经常出现在网络上的这句话,文字看起来极其简单,却杀伤力十足,透露着冰冷与恶毒。转发扩散、声援“弱者”看似是维护正义,但在真相不明、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所有以伸张正义之名让无辜者蒙冤的言行,都无异于推了一把悬崖边上的人。

可见,“社会性死亡”事件背后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之所以属于暴力,是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的伤害是无差别的。最初的受害者首当其冲,曾经的施暴者也同样难以幸免,他们身边的亲友也会被“连坐”“示众”。舆论批评的泛化,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放大舆论的负面效应,进而撕裂社会。

这当然不是拒绝围观和发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背景下,借助舆论的力量扩大影响以达到自己的合法诉求,本身没有问题。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舆论的关注和推动,“呼格案”“张玉环案”等不会迎来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转,陈春秀、王丽丽等“被冒名顶替”不会那么快受到有关部门重视。正是因为舆论围观的力量,才能让很多事件有机会进入公共空间讨论,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理性的围观和发声,是对社会不公的矫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罔顾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急于把个人观点、道德审判、情绪宣泄当作正义之声的噪音。至于网络空间会不会因为这些言论变成“黑暗森林”,当事者会不会成为受害者,其他人会不会被“株连”,几乎完全被忽略了。

爆料者与围观者都不应成为这种“噪音”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这事关网络空间的清朗,事关社会文明的进步,事关每个人的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超过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就要承担相应后果、付出法律代价。

构建一个理性对话的互联网舆论氛围,极其重要,极其紧迫。如果说爆料者是操刀人,那么有必要追问,谁是补刀者?

来源:人民网   作者:行远   编辑:郑冬红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