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城 为何频频冒出举重冠军?本网记者为你揭密开化举重运动-九游会电竞

 九游会电竞开化新闻网

一座小城 为何频频冒出举重冠军?本网记者为你揭密开化举重运动

2018年9月13日 09:15

  浙江省体育强县、浙江省青少年举重训练基地、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一座小小的浙西山城,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举重头衔?又为何能在全国举重界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各种举重人才能层出不穷,各种顶级赛事能接二连三地举办?记者带你一同探访背后的故事。

  第一支举重队的诞生

  开化第一支举重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呢?这与一名叫做朱云儿的人有关。

  朱云儿是占旭刚的启蒙教练,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冠军教练”。

  时间倒流回1984年。那一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一举斩获15枚金牌,其中举重项目夺得了4枚,一时间,举重以一个强势的姿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要知道,在此之前,社会对举重的认同度普遍不高,不少人甚至存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举重会把人压矮、使人受伤,不适合青少年开展。

  ▲原举重训练房出入口,坐落在花山脚下,城北青少年宫路4号。

  在全国浓厚的举重氛围下,曾在浙江省举重集训队待过的朱云儿更加坚定了成立举重队的想法,并分别于当年的10月和12月到北门小学和南门小学招生,成立了一支只有十余人的业余举重队,准确地说,是男子业余举重队,朱云儿是唯一一名教练员。训练场地十分简陋,就设在当时县体委一楼,原是堆放水泥、建筑材料的仓库,光线不太好。训练器械只有一副杠铃,还是县体委委托县农机厂制作的。

  ▲1985年到2001年期间使用的杠铃和举重台(朱云儿提供)

  ▲少体校运动员训练中举断的杠铃杆

  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却培养出了占旭刚等一批优秀的男子举重运动员。

  ▲观看占旭刚在2000年奥运会举重比赛(朱云儿提供)

  ▲观看衢州市第一届运动会青少年部钱江源杯举重比赛(朱云儿提供)

  ▲少体校运动员争相观看奥运金牌

  第一支女子举重队

  1986年年底,朱云儿从浙江省举重协会年会上得知,浙江省将于次年举办第一届女子举重锦标赛。那时开化还没有女子练举重,但朱云儿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回来后就立马让开化二中、开化中学的老师帮忙物色一些爆发力好、像男子一样“蛮”一点的女生,并且委托开化中学的体育老师协助招生宣传。

  “没想到吸引了很多自发前来报名的女孩子,我还记得那时在训练场地上课,一转身,发现几个小女孩正趴在门缝里偷看,我一打开门,她们就飞快地跑开了。等我第二次打开门的时候,就把她们带进了训练场。”朱云儿告诉记者,这群小女孩里有个叫林建英的,后来在浙江省第一届女子举重锦标赛中拿了冠军。

  “哦,来举重,我妈妈说就来玩一天,明天不用来的,举重会变矮的。”直到现在,朱云儿一想起李佳敏这句童言稚语,还是会忍俊不禁地笑起来。读初二的李佳敏个子矮小,只有20多公斤重,本是抱着来玩一玩的心态,结果朱云儿在测试中发现她爆发力强、协调性好,第二天中午就寻到她家,正巧李佳敏和她父亲在吃饭,便跟他父亲交谈,说明举重不会把人练矮,反而会促进身高增长,就这样把她招到了举重队里。李佳敏1988年被选入浙江省举重队,1994年夺得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50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冠军,超两项女子举重世界纪录。

  经过挑选,朱云儿最终组建起了一支8人队伍,也就是我县第一支女子业余举重队,队员都是学生,集训了三个月便去比赛,最终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9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

  1988年参加浙江省第二届女子举重锦标赛时,开化女子业余举重队不仅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运动员叶美珍更是以85.5公斤的成绩超女子举重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我省第一个超女子举重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当时轰动了全国,新闻先后在浙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开化举重也渐渐崭露头角,并于当年建立了少体校。

  两届奥运冠军占旭刚的故事

  占旭刚是中国男举蝉联奥运冠军第一人,是中国举重史上的标杆性人物,直到现在逢“举重”便会联想到“占旭刚”这三个字。

  那么,占旭刚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又是怎么走上冠军之路,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的呢?

  说起来与现任县体育局游泳中心主任程克俭还有一段渊源。没有他,朱云儿可能就错过占旭刚这棵好苗子,也就没有后来的两届奥运冠军了。

  程克俭是我县第一支业余举重队队员,与占旭刚是同门师兄弟。1984年,程克俭还只是北门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家住县体委附近,每天放学后就爱跑到县体委看举重,他的体育老师看他如此感兴趣,便想让朱云儿收下他。

  “一个人练没意思,给他找点小伙伴一起练吧!”就这样,朱云儿开始到北门小学、南门小学招生,眼光毒辣的他一眼就相中了当时在南门小学读四年级的占旭刚。

  “旭刚虽然个子小,但爆发力很强,当时立定跳远跳了2米1,是20多个孩子中跳得最远的。第二天我又让他跟其他选中的十几个孩子一起到县体委进行举重测试,教他做举重动作,一点就会,十分聪明,是棵练举重的好苗子。”想起当时的画面,虽时隔多年,朱云儿仍历历在目。

  ▲1986年5月,12周岁的占旭刚在训练。(朱云儿提供)

  为了让占旭刚走进少体校举重馆,朱云儿颇下了一翻功夫。当时占旭刚的父母担心儿子练举重不长个儿,朱云儿便每天不停地到占家做工作,同时一再向占旭刚灌输,只要努力,他就能够到杭州去,能拿世界冠军,拿奥运冠军,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说服了这家人。

  事实证明,朱云儿的眼光是对的。1987年,年仅13周岁的占旭刚因身体素质出众被选入浙江省举重队。1993年,在各项赛事中表现优异的他被评为“亚洲优秀青年举重运动员”。此后,他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训练,一路过关斩将,走向世界。

  刚出道时的占旭刚在男子举重70公斤级项目上具备世界超一流水平。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占旭刚厚积薄发夺得举重70公斤级冠军,并连破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这犹如在开化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人们奔走相告,全县上下一片欢腾。

  “旭刚回家那天,华埠到开化两旁道路被围观群众挤得水泄不通。”回忆起那天的场景,朱云儿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全县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举重热潮,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少体校。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占旭刚又勇夺77公斤级冠军,成功蝉联冠军。

  占旭刚的成功不是没有理由的,朱云儿告诉记者,占旭刚天赋过人,比赛时毫不怯场,人越多越兴奋,爆发力越强。且从小就很有志气,当时他是队里年龄最小的,但也是最刻苦的,每天早上5点就准时出现在那座简陋的训练馆里训练。1986年7月,浙江省第八届运动会举重比赛在海宁市举行,他因为年纪小不能参赛,但在测试中却创造了三项40公斤级年龄组省纪录。“当时几个比他大的拿了金牌回来,大家一起照集体照时,别人说借块给他挂挂,他硬是不要,说要拿以后自己拿!”

  开化举重冠军层出不穷的秘密

  据悉,开化至今共有63人次获得全国少年举重比赛前6名,有222人在全省青少年举重比赛中获得单项第一名,有40人128人次在省级比赛中打破各年龄段纪录,包括两届奥运冠军占旭刚、浙江省第一个超女子世界纪录的叶美珍、两超女子举重世界纪录的全国冠军李佳敏、打破亚洲纪录的詹晓林、两届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毛晨、获得三届全国青年男子举重锦标赛冠军的后起之秀沈霄霆等这些享誉中外的“大力士”。

  那么,是什么让开化举重健儿充满力量,屡屡夺冠呢?

  “这与开化有着广泛的群众举重运动基础是分不开的。”县体育局局长程军华告诉记者,开化是山区县,早年间道路交通不便,很多人出行都得肩挑担扛,闲下来也没什么娱乐活动,便练石担、举石锁、习拳弄棍,时常出现乡里乡亲比比力气的热闹场面,直到现在练石担、举石锁仍是开化人逢年过节的保留节目。

  举重运动在开化非常受欢迎,每次举办国内外赛事,整个县城都像过节一样热闹,老百姓竞相观看,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特别是1989年,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在开化的人民大会堂举行,由于座位只有不足一千,很多人不能进场观看,那时街上接了很多高音喇叭,实时转播比赛实况,每个高音喇叭下,聚集了不少人在听比赛。“这些年我们还举办了农村趣味举重大赛等一系列新奇又好玩的举重比赛,通过开展举柴火担、背粮食包等游戏,不断激发老百姓的举重热情,浓厚开化的举重氛围。”县体育局办公室主任李春生告诉记者。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寄语开化“居神仙境”,可见咱们开化是一个具有灵气和仙气的地方。神奇的是,优质的山水空气、热情的开化人民和浓厚的举重氛围不但能给本地举重健儿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来开化比赛的外地举重健儿也不例外。

  “这是我第一次来开化,空气非常清新,开化人民对举重事业充满了热情,让我在整场比赛中充满了力量。”这是浙江队运动员石智勇在夺得2015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69公斤级冠军后发自内心的赞叹。石智勇是占旭刚的徒弟,此次夺冠是他走向里约奥运会的关键一步,此后他不负众望,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决赛中力压群雄,摘得桂冠。

  举重事业蓬勃发展

  芹江边,绿树掩映间,一座方方正正的体育馆静静地矗立着。这是开化为了适应举重事业发展的需要于2001年建成的亚洲一流举重馆。当年尽管财政困难,开化县仍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建设,各乡镇、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持。

  然而,要实现举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仅仅把硬件设施提上去还不够,更需要优秀举重人才和教练员的支撑。

  为了挖掘好苗子,为举重队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开化县少体校把招生范围从县城扩大到了全县,这一政策给农村孩子提供了进城上学的机会和“鲤鱼跳龙门”的又一种可能。“不少农村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少体校,毕竟,从事体育训练,有可能成为全国冠军、世界冠军甚至奥运冠军,更有可能通过训练进入大学深造。”开化县少体校校长张溪文告诉记者。

  此外,少体校体教结合的教学方式也打破了大多数人对举重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固有思维,培养出了许多全面发展的举重运动员,至今已有30多名运动员被上海、成都等体育院校录取。傅秀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曾2次获得浙江省青少年举重冠军赛冠军,1次获得浙江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冠军……今年高考,她以635分的高分被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录取。

  “加5公斤,把动作做好来。”每天,朱云儿都会准时地出现在举重馆内,指导自己的两个小徒弟训练。三十多年了,朱云儿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在了开化的举重事业上,退休后仍活跃在执教一线,和他培养出来的学生詹晓林、詹文武、毛晨一起,为开化下一代的举重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队输送更多像占旭刚一样的“大力士”而不断地努力奋斗着。

  此外,开化深厚的举重运动积淀也吸引了国内外各大举重赛事。至今已成功承办了全国男子举重冠军赛、中日韩举重邀请赛、浙江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2015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等赛事。“2015年我们承办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时,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周进强对开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开化的办赛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我相信以后定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举重赛事落户开化。”对于开化举重的未来,县体育局局长程军华信心满满。

  开化部分举重名将简介

  占旭刚

  1974年出生,林山人。

  中国著名举重运动员,9次打破世界举重纪录,自1993年以来获得奥运会、世界举重锦标赛等举重冠军10次。

  1987年从开化县少体校入选浙江省举重队,1993年被评为“亚洲优秀青年举重运动员”。1994年1月入选国家队,在70公斤级项目上具备世界超一流水平。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该级别冠军,并破三项世界纪录。占旭刚生性直率又非常喜爱举重运动,虽然他的挺举采用已较少有人使用的“下蹲挺”动作。1998年国际举联实行新的男子举重级别后,占旭刚由过去的70公斤“升级”到77公斤级,这一级别的高手众多,对他的考验更大了。但2000悉尼奥运会77公斤级决赛中,占旭刚依然完成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将金牌揽入囊中。他是中国举重第一个连续两届奥运会夺得冠军的运动员,也是男子举重唯一两次夺冠的运动员。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火炬手之一。

  现任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詹晓林

  1976年出生,芹阳办事处荷花社区人。

  从1989年开始连续5年在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获得同级别比赛冠军,先后两次获得浙江省全运会的冠军,1993年,年仅17岁的他更是在全国运动会预赛中打破54公斤级抓举亚洲纪录。1996年夏天因伤病选择了退役。2000年进入开化县少年体校当了一名举重教练。2008年北京奥运会浙江省火炬手之一。

  现为开化县少体校教练。

  叶美珍

  1972年出生,芹阳办事处国庆村人。

  1988年在参加浙江省女子举重56公斤级挺举比赛中,以85.5公斤的成绩超女子举重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我省第一个超女子举重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后因身体原因无缘浙江省女子举重队,后放弃了举重。

  李佳敏

  1973出生,芹阳办事处城北社区人。

  1994年获得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50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冠军,超两项女子举重世界纪录。

  现为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七系拳击队领队。

  丰小辉

  1983年出生,村头镇礼田村人。

  2005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举重比赛56公斤级总成绩第七名,2004年获得中日韩举重比赛56公斤级冠军。退役后在义乌办厂。

  毛晨

  1992年出生,池淮镇毛家村人。

  9岁时进入开化体校练习举重。2007年初入选浙江省举重队,2010年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举重运动员入选中国举重队参加集训。曾获得第37届、第38届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男子62公斤级三项冠军,成为我县体坛继占旭刚之后冲向世界冠军的第二人。

  现为开化县少体校的一名基层教练。

  沈霄霆

  1995年出生,衢州市柯城区人。

  2003年到开化少体校参加举重训练。2010年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举重冠军,2011年获得浙江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56公斤级冠军,2014、2015、2016年连续3年获得全国青年男子举重锦标赛56公斤级冠军。

  ▲占旭刚体育馆

  芹江边,绿树掩映间,一座方方正正的体育馆静静地矗立着,这是开化为了适应举重事业发展的需要于2001年建成的亚洲一流举重馆。当年尽管财政困难,开化县仍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建设,各乡镇、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支持。

  三十多年了,朱云儿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在了开化的举重事业上,退休后仍活跃在执教一线,和他培养出来的学生詹晓林、詹文武、毛晨一起,为开化下一代的举重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队输送更多像占旭刚一样的“大力士”而不断地努力奋斗着,至今已有30多名运动员被上海、成都等体育院校录取。

来源:   作者:方晓璐   编辑:姚志卿
网站地图